蒙菁,中共黨員,1989年1月參加工作,現任紅線女藝術中心黨支部副書記兼副主任。在單位她是一位好領導,在家中她是一位好妻子、好母親、更是一位好“女兒”,她的家庭是同事、朋友、鄰里之間稱贊的“和諧家庭”。
不是親人勝似親人,十多載無怨無悔、悉心照料步入耋耄之年的粵劇大師紅線女
著名粵劇大師紅線女,畢生致力振興粵劇,她用她的一生,推動了粵劇的傳承、創新和發展。紅線女獨居廣州,子女均在海外定居,忙碌的工作常常讓她顧不上照顧自己。1992年,紅線女老師親赴廣西,盛邀蒙菁的丈夫,南寧粵劇團的臺柱歐凱明來廣州發展。從此,紅線女老師與蒙菁結下不解之緣。
“大音希聲,大愛無痕”。大多數人都知道,紅線女老師與歐凱明、蒙菁是工作上的拍檔、同事,卻很少有人知道,他們之間更是母親與干兒子、干媳婦的關系,盡管沒有血緣關系,卻不是親人勝似親人。
回顧與紅線女老師相伴的21年,特別是1996年開始籌建紅線女藝術中心,蒙菁跟隨紅線女老師一起工作的時間將近有十六個春秋。作為晚輩兼同事的蒙菁,她將照顧好紅線女老師的身體、協助老師完成弘揚粵劇事業作為己任。十六年來,紅線女老師的衣食起居,點點滴滴,小到日用品的購買、日常服飾的訂制,大到居所修葺等事宜,蒙菁都事無巨細,親力親為。為了更好的協助紅線女老師投入工作,她顧不上照顧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,陪同紅線女老師前往馬來西亞開展粵劇交流。為了讓紅線女老師工作之余更多享受到天倫之樂,蒙菁的兒子一直居住在紅線女老師家中。就讀幼兒園后,每個周末還回到紅線女老師家中,祖母孫兒歡聚一堂。十六年來,每逢紅線女老師生病或者住院,即使身在外地休假,蒙菁也會連夜趕回廣州,陪伴在紅線女老師身邊,聯絡醫生,安排各項事宜。為了更好的照顧紅線女老師,使其安心養病,蒙菁承擔起基礎性的護理工作,夜間陪護在側,她用自己的細心、體貼照料著紅線女老師,關心著紅線女老師。所以晚年的紅老師無論是2000年被歹徒入屋行劫后還是生活上遇到困難或問題,總會第一時間拿起電話找蒙菁,她私下常對蒙菁說,“家嫂,辛苦你了!”
走上領導崗位后,蒙菁堅持“身正則令行”,充分發揮表率帶動作用。2013年的中秋節,蒙菁在丈夫帶劇團赴廣西演出、兒子扭傷腳無法行走的情況下,臨時買來快餐作為孩子的中秋晚餐,主動承擔了到紅老師家中值夜班的臨時任務。紅線女老師89歲離世前,她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,有時在半夜兩三點出現腰疼難耐的病狀,蒙菁都及時趕往她家中安排并處理相關事宜。之后紅線女老師又因腰痛入院進行治療。為了更好的照顧紅老師,蒙菁及中心其他領導身體力行,帶動中心全體員工一起承擔起在醫院24小時輪值的工作。在紅老師離世前的半個月,紅老師在家休養又恰逢保姆離職,蒙菁和中心員工一起承擔了24小時照顧紅線女老師生活起居的所有工作。知道紅線女老師牽掛中心工作,蒙菁在努力做到減輕她工作負擔、照顧其生活的同時,又讓她及時了解中心的工作情況,使其安心養病,沒有后顧之憂。紅線女老師突然離世后,她夜以繼日,帶領全體員工在文廣新局黨委領導下,出色完成高規格的治喪工作。至今還積極配合紅老師家屬處理善后工作,實現了“讓領導放心,讓家屬滿意”的承諾。
即使是這樣如同親人般的照顧,蒙菁依然要面對一些誤解的眼光。曾經,紅線女老師的家屬對蒙菁產生過誤會,也有過一些不合理、不合情的言辭行動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蒙菁哭過、痛過、抑郁過、甚至想要放棄過。但她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化解了誤會。在蒙菁心中,紅線女老師就如同自己的母親,哪怕誤解,也依然堅持。
不是親生勝似親生,中華美德孝椿萱
蒙菁年幼時母親就因病去世了。懵懂之間,她有了新媽媽,盡管她還不懂得為什么一定要有新媽媽,但還是用溫和的童心接納了新成員,用同樣的愛去對待新媽媽。慢慢長大后,她開始理解,自己的父親正是有了新媽媽的陪伴,他的幸福生活才得到了延續。她更加懂得,接納對父親照顧有加的繼母并視其為親娘,也是對父親的盡孝。因為工作的緣故,蒙菁與父母不在同一城市,但是每年都會接老人家來到廣州,共享天倫之樂。四年前,繼母腦部大面積出血并從此臥病在床,父親終日傷心、難過,也因高額的醫療費憂心忡忡,蒙菁不但在經濟上對繼母的醫療費給予無條件的支持,還多次往返老家照顧,陪護在繼母身旁,安慰父親,鼓勵他積極面對生活。她還幾次接父親到廣州家中陪伴在側,帶父親外出游玩,去年還圓了84歲老父到香港、澳門看看的夢想。蒙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,希望父母幸福安康。
“正是有了他的父母,才能有我的丈夫!”蒙菁一直將這句話銘記于心。從與丈夫確定戀人關系第一天起,蒙菁就把男友的爸媽視同親生父母,噓寒問暖,謙恭孝敬。組建家庭后更是一朝一夕、一點一滴關心自己的公公婆婆,有好吃的東西第一時間想到老人。當年公婆住在鄉下,生活環境很不好,知道常年忙于藝術事業的丈夫牽掛老人,她主動接兩老來廣州一同生活。只要有空閑的時間就帶老人參觀廣州市容、市貌,努力幫助從未離開過廣西北海鄉下的老人適應城市生活,常常陪他們聊天、談心,使老人從心里消除孤獨,真正感受到家庭溫暖。每逢出差在外,一定會帶回當地特產,看到喜歡的衣物或用品,總是想到為老人捎上。近幾年來,老人隨著年歲的增長病痛漸漸增多,蒙菁從不嫌棄,每次都是她帶著老人到醫院治療。因為丈夫演出任務繁重加上親人都在外地,住院期間也常常是她一人擔起守夜的責任,但她從不抱怨。有一次,婆婆因風濕骨痛無法行走,因為家中沒有電梯,蒙菁二話不說背起老人,從五樓將其送到醫院治療,回來又背著婆婆攀爬上五樓回家。直到今天,公公婆婆說起這件事情還是非常感動,總說蒙菁比自己親生的孩子還要親。每年回鄉過年,看到兩老為了一家團圓忙前忙后的煮飯燒菜,蒙菁都會招呼家中妯娌、孫媳婦們,大家分工合作,讓老人多多休息。時至今日,老人只要身體不適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告訴蒙菁。老人們遇到什么事情或者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說:“看看蒙菁有什么辦法?”她用自己的體貼入微、盡責盡孝,贏得眾人“好媳婦”的稱贊。正如蒙菁所說的:只有懂得了感恩,才會懂得什么是盡孝。
撐起“半邊天”,成功男人背后的堅強女人
蒙菁的丈夫歐凱明,是粵劇界當家文武生的佼佼者,常常需要下鄉演出,外出交流,工作性質使然,不可避免的疏于對家庭的照顧。同樣是粵劇科班出身的蒙菁,了解丈夫,理解丈夫更給予丈夫充分的信任。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職工作,她曾經放棄了到北京繼續深造的機會。數年前,歐凱明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生,要去北京就讀,他也曾經猶豫,蒙菁知道了丈夫的想法后,就對丈夫說:“放心吧,家里有我!”,為了這個簡單的諾言,蒙菁自覺背負著工作、家庭、老人、孩子的重擔,吃力地在家庭和工作這條直線上,忙碌著、奔波著。為了不影響丈夫,她承攬了全部家務,家中的大大小小的事務,她都一個人扛著。問她累不累,蒙菁只說,“我的支持,是他工作的后盾”。
一輩子很長,也很短,與嚴師慈母的緣、與父母公婆的緣、與丈夫兒子的緣,都融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,是平淡的,也是幸福的。人性的閃光之處并不一定由轟轟烈烈的故事去書寫,在人生的舞臺上,蒙菁集孝女、賢妻、單位領導的角色于一身,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,默默詮釋著“百善孝為先”這一生活的真諦。